行业动态

中国律所首次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 都讲了些什么?

发布日期:2015-12-02 阅读:

 近期,方达、天同和中伦三家中国律所入选了哈佛商学院案例。虽然“案例专为课堂讨论而撰,无意诊断当事人对问题的处理是否有效”,但入选本身就说明了,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实践已经受到了世界顶级商学院的重视。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哈佛商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打造的“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中国课程”,参与了对这三个案例的讨论。今天的“每周蒋讲”,我想和大家分享,哈佛商学院是如何看待这三家中国律所的案例的。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而案例教学法,则被认为是哈佛商学院创造奇迹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案例讨论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直接将现实的商业管理问题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

  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哈佛的教授们需要选择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商业案例。虽然案例的编写者一直强调“本案例专为课堂讨论而撰,无意诊断当事人对问题的处理是否有效”,并且对案例的讨论一般也没有标准答案,但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本身即意味着,案例的主人公开创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商业现象。

  一直以来,哈佛商学院案例关注的主要是欧美的商业实践,1998年,海尔才凭借“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入选,成为首家进入哈佛商学院案例的中国企业。而在那之后,已经有包括联想、伊利、国家电网、中海油、中国建材等在内的中国企业先后入选。

  今年,哈佛学者的眼光开始关注到中国法律服务行业,方达、天同和中伦三家各有特色的律师事务所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哈佛商学院和华政联合打造的“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中国课程”,参与了课堂上对这三个案例的讨论。今天的“每周蒋讲”栏目里,我想和大家分享哈佛商学院是如何看待这三家所的发展,以及我们在课上讨论的重点。

  方达律师事务所:领先一步

  案例编号:N9-516-042

  借由方达的案例,哈佛商学院关注的是专业服务公司的定位问题。

  在方达初创之时,司法部才刚刚允许创办非国有制律师事务所。基于方达创始人在英语能力方面的优势,方达将目标客户定位为总部位于上海的跨国公司。方达同样十分敏锐地抓住了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机遇,成为第一批接触到IPO业务的中国律师。

  在后期的发展中,方达仍然保持着明确的方向感。

  因为清楚意识到北京拥有当时上海难以比拟的丰富政府和企业资源,方达很早就将进军北京列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并且切实执行。而在诸多国际大所和国内同行纷纷通过兼并等方式布局全球时,方达也并不盲目追随。

  他们认为,全球性律师事务所的模式因为开销和业务发展费用过高而并不适合方达的业务类型。公司并购、争议解决、金融、重组、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域是方达真正的优势所在。守住这些优势,以持续的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提升律所品牌价值,才是方达真正看重的事情。

  在这个案例课程上,哈佛教授引导大家讨论的问题就是:是什么导致了方达早期和成长阶段的巨大成功?中国相关的国际市场为本土律师事务所提供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方达是否应该和国际事务所结盟?是否应该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做出改变?

  天同律师事务所:中国诉讼业务转型

  案例编号:N9-516-041

  借由天同的案例,哈佛商学院关注的是法律服务的创新。

  天同的创新首先是在业务领域上的。当许多律师偏好非诉业务而努力避开诉讼之时,天同相信诉讼领域是需求较大而服务水平较低的值得挖掘的利基市场。当其他大部分律师事务所都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需要发展综合性的业务领域时,天同开创了全新的“案件至上”业务模式。诉讼的偶发性意味着没有人能预知谁会成为客户,一旦案件发生,专注于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会被首先想起。

  天同的组织架构完全根据诉讼中的对抗制而设计,因而也显得与众不同。律所的诉讼律师被分为两组,各由一名执行合伙人担任负责人。每个小组均包含一到两位出庭律师、几位辅庭律师和一位业务秘书。为了预测案件的可能结果,以及更好地准备应诉,两组律师甚至会在模拟法庭中对抗,预演可能的法庭审理情况。

  就人才战略而言,天同倾向于聘用一流法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但是,天同并未采取到法学院面试这种主流方式,而是把合格的候选人邀请到律所来,让他们体验自己是否适合做诉讼,是否适合在天同做诉讼。

  如今,天同的创新试图走得更远。为了完成“在中国重新定义诉讼”这一在创所之初即确立的使命,天同开始致力于开发能够为中国律师提供帮助的产品。

  “天同码”是其中之一。受西方“钥匙码”的启迪,“天同码”对中国司法先例进行了整理,帮助执业律师和法律系学生查阅和了解司法先例。

  除此之外,天同还打造了一个叫做“无讼”的互联网平台,旨在提供一套工具来帮助法律工作人员更有效地工作、更顺畅地与客户沟通,以及加大彼此间的协作力度。而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天同或许已经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程序员数量超过注册律师人数的律师事务所。

  就此,哈佛教授引导大家讨论的问题是:是哪些因素使得天同取得成功?天同未来会面临哪些挑战与机会?如何定义律师事务所的成功?如何看待互联网业务的商机?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推动天同取得更大的成功?

  中伦律师事务所:中国巨头

  案例编号:HLS 15-22

  借由中伦的案例,哈佛商学院关注的是专业服务公司的领导力。

  作为中国第一批私人律师事务所之一,中伦同样占据了先发优势,并且由于高质量的法律服务而迅速建立起声誉。

  合并在中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先后进行的与时代所、金通所、艺文所、凯文所的合并,中伦迅速获得了在其他地域和领域的人脉和资源。虽然在合并中也曾有过波折和不快,中伦的整体实力不断壮大。

  中伦律所内部采取的是团队制,各个业务领域的律师被划分到不同的团队,主管合伙人在人事管理和提拔律师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并对其团队负责。许多问题都在团队层面得到解决,这被认为是中伦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高自主权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中伦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薪酬体系混合了公司化和主观方法,绩效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如果合伙人表现不佳,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促进律师的专业分工,中伦引入了相当强硬的系统:合伙人专业从事的业务不得超过三个,律师甚至无法在系统中打开自己选择的三个领域之外的文件,而必须将这块业务移交给其他专门从事该领域的人。

  而在今天,为了更好地实现律所内部的合作共赢,文化与整合成了中伦领导层的思考重点。

  哈佛教授引导大家讨论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伦令人瞩目的增长?领导层决定继续追求增长,事务所需要经历哪些主要变革?事务所的“胶着力”有多强?领导层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强整合?

  在课堂上,大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律所案例备感兴趣,在哈佛教授的引导下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按照惯例,学校方面也邀请了三个案例的主人公,方达所主任齐轩霆、中伦联席管理合伙人乔文骏和我到课堂现场与大家交流。

  虽然每个人对这三个案例的解读各不相同,但这样的讨论乃至争论仍然是极其有益的。毕竟,在中国律师行业,我们对律所发展模式的深度思考和认真讨论还太少太少。

  

 

作者:蒋勇  来源:天同诉讼圈


关注我们:扫描下图二维码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123456 号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